首页 > 光影视界 > 融媒体 >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738有理讲理》第26期:传统文化如何焕发当代光彩?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融媒体 齐智 2267508

报料电话:0431-8673696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光影视界 > 融媒体 >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738有理讲理》第26期:传统文化如何焕发当代光彩?

  艳佳: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吉林新闻综合广播大型理论访谈节目《有理讲理》,我是艳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的发言当中进行了引经据典,为宣传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那么中华民族特有的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蕴育了怎样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能否继续来焕发光彩?那么在生活当中,我们如何用智慧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呢?本期的《有理讲理》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些话题,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您可以添加微信公众平台,“738有理讲理”,来实时地和我们进行互动。首先来介绍一下今天作客我们直播间的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吉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王海英教授,您好王教授。

  王海英:你好,艳佳。

  艳佳:还有来自辽源市的草根宣讲员,赵爽你好。

  赵爽:你好,主持人。听众朋友大家好。

  艳佳:还有杨扬喜,你好。

  杨扬喜:你好,主持人。

  艳佳:特别欢迎几位嘉宾能够作客我们今天的节目。那么说到传统文化,我们几位嘉宾先思考一下,先听一段我们记者的街采,看看老百姓是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

  街采:

  被采访者1:京剧和武术,我个人觉得这两个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含有中华文化的精华。

  被采访者2:唐诗、宋词、书法、国画,这些都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符号的特征。

  被采访者3:孔子,孟子,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孔孟之道代表了中国核心的思想内涵。

  被采访者4:我能想到的比如说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一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能代表着文化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

  艳佳:刚才听到了我们街头的采访,几位嘉宾也在频频的点头,可能是有一些共鸣。说到传统文化,先问一下草根宣讲员,你们理解传统文化是什么?赵爽。

  赵爽:我理解的传统文化就是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我首先想到的跟大家想到的差不多,首先是四书五经,春秋,诗书礼易乐,仁义礼智信,恭良温俭让,乃至中医、节气,还有咱们的儒家文化,这些就是我想到的。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我们民族的还有京剧和戏曲,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艳佳:说的已经很全面了。杨扬喜你理解到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呢?

  杨扬喜:一提到传统文化,我自然而然想到的是课本当中,教材当中,我耳熟能详的先人后己的一些文化大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情怀,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我觉得这是我理解的传统文化。

  艳佳:刚才两位草根宣讲员讲了很多她们的理解,想问一下王教授,传统文化是什么,它包含哪些?

  王海英:传统文化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指的是一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选择下来的文明的一切表现形式。刚才大家说了好多,包括两位宣讲员也说的比较具体,也有人为了便于把握,把文化进行了划分。首先是最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物质层面,像一些建筑雕塑,一些庙宇啊。那么除了器物层面,还有一个制度层面,就是我们的生产关系、政权关系,这些是制度层面,人和人之间的行为规范,这都属于制度层面。无论是器物层面也好,还是制度层面也罢,它都凝结着最为核心的这种思想层面,包括中医、武术、艺术,这些东西它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哲学上叫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这些东西它其实是思想层面最核心的东西。所以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一切人类我们人们传承下来的文化形式都是传统文化。

  艳佳:好,那么现在我们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在听到我们这一期谈论传统文化可能都会很感兴趣,也都会在一一的来对照,传统文化当中我知道哪些,可能我了解哪些。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么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实际的影响?

  杨扬喜:我觉得感触挺深的有四个字可以概括,叫“人情世故”,我觉得在人情世故当中就体现了传统道德的方方面面。我想举一个例子,我一个朋友,他是辽源人,但他在安徽工作,只有每年春节的时候才能回家。古语有句话叫“父母在不远游”,但是现在交通已经很发达了,不可能不远游,他就是远游在外,那他每天都给父母打电话,没什么事,就是给他妈打电话说妈你干什么呢,我挺好的,我今天都干什么什么了。其实我觉得这件事情就是说是他发自内心的那种需求和那种习惯,只有我们中国人才会有这种习惯,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会有这种内心的需求,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在生活中体现出的这种影响。

  艳佳:传统文化对我们生活会有什么样的一个具体的影响,是精神层面的吗老师?

  王海英:内核上是精神层面的,但是表现于外还是行为方式这样的一个影响。传统文化它其实是诞生在农业文明中的一种文化形式,但是对于今天来说,很多人都会觉得农业文明对我们(影响不大)现在的生活方式变了,吃穿住用都和古人完全不一样,那传统文化似乎是曾经的一个灿烂辉煌,对我们今天可能没什么影响。好多人我接触到的人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说这些话的前提是什么呢,有个前提,我请大家不要忘记,就是任何人,包括极端反传统的人,他都是被传统所滋养的人,就是人无法斩断自己精神上的血脉,这个文化它有一种基因的自我复制功能,所以我们即便是多么的反叛逆反,但是我们是受传统文化所影响长大的。尤其是今天当我们面对很多生活困境的时候,我们会愿意回复到传统社会里看看他们去怎么解决他们的生存危机或者生存矛盾。虽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不一样,但是我们和古人所面临的一个最基本生存矛盾那是一样的,就比如说我怎么处理我的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我到底是追求利益啊?还是追求道义啊?怎么处理一个有限的生存和无限追求的关系,我的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我的理性和感性的关系。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我们和古人面对的是一样的,去借鉴古人的智慧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文化是很有用的。有一次我去松原调研,松原人社局局长、副局长他们对传统文化就特别的热爱,他们在全局内部发动了一个很大的活动,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高潮,采取了很多形式,请大家讲课,包括让年轻人去背诵古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那很长,包括还有一些知识竞赛,或者是写一些小的心得啊,等等等等。总之是这个活动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们甚至组织了自己的宣讲团到外面去讲传统文化。

  艳佳:他们自己作为宣讲团去宣讲?

  王海英:对,他们不仅自己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而且还到外面去传播传统文化基本理念。然后他们局长李局长给我讲了一件事让我特别感动他说有一天他接到一位家长的来信,家长给他写了好多情真意切的感受,“谢谢你们用传统文化来去教育教化我的孩子,你们救了我的孩子。”竟然学不学,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其实作用很大很大。

  艳佳:竟然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王海英:对对,你们救了我的孩子,家长能写那么恳切的信,说明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艳佳:就是在他学了之后和学了之前行为是反差很大。

  王海英:对,本质上的变化。知道怎么做人了,知道怎么孝顺父母了等等。

  艳佳:我们说了这么多,看来传统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而且很实用,能够把古人的智慧在现在让我们去继续的滋养自己的行为和我们的这个想法。我们大家也都知道,“国学热”,也会有一些国学的学校在开办,可能他们会让孩子们穿上汉服去背诵一些古代的一些典籍的经典。

  王海英:是这样,有的时候仅仅是给孩子穿古人的衣服、戴古人的帽子好像就学了传统文化,其实这是一种形式上的一种学习,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要传承的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理念,而不是在形式上回复到古代社会。所以这些教育机构也好,家长本身也罢,要明白学习的是什么,而且要知行合一,不能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性的理解和掌握,而是把它内化到行为当中去,它是行走坐卧它都能体现出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教养。

  艳佳:杨扬喜是一位语文老师,可能你在这方面更有一些切身的体会,语文课本里边有古文吧?

  杨扬喜:是的,所以在我们班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不仅仅是我们班,我觉得整个初中教育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四个字“谈古色变”。就是我跟学生说我们马上要学古文了,脸立马拉得老长,满脸的不愿意,就是不愿意背。为什么呢?因为比如说到八下的时候它的古文非常的多,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等,它的篇幅非常长,然后也比较拗口,然后学生非常的不情愿。

  艳佳:很排斥。

  杨扬喜:对,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我想请问一下王老师,我们学习这些古文究竟有什么用?

  王海英:要说实际的功用, 那肯定不能马上就形成一种实际的功用。

  艳佳:立竿见影的是没有的。

  王海英:对,对,文化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孩子们不愿意学古文,这个我也很理解,我以前也不愿意背,但不愿意背,被逼着也得背,背了好多古文,背了好多古诗,等他长大以后,有一天突然看到此情此景一下就想起王国维的那四句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就是此情此景一下子就和我曾经学的东西应和上了,我觉得很激动。

  艳佳:有一种共鸣。

  王海英:有一种共鸣。而且这些古文对我们人文素养的提升它是有很大的作用,孩子们不愿意背是因为这个东西它不是我们的日常语言,它不好背也不好理解。中国文化传承就有这样的一个现象,在你不懂的时候,好多孩子从小练童子功,四书五经都背得滚瓜烂熟,但根本不明白,但是成年了以后通过某些生活情景的触发,突然之间就悟到了那里边的真精神。所以这个功夫虽然很艰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必不可少,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你直接给他讲,孩子们没有办法直接理解到那种程度,因为那是一种关于人生的体验,什么时候孩子长大了,他遇到具体的情境了,突然之间和它发生了共鸣,这样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它是特别地道的,特别到位的,一下能把人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这也是很重要。所以孩子从小练童子功虽然很艰难,但是,中国文化的这种传承形式、这种特征要求我们不得不去练这个童子功。

  艳佳:因为只有你在小的时候你知道了这么多的古文,然后才会在你长大之后有了经历之后的那一刻才会有了共鸣。

  王海英:这是和古人的共鸣,也是人生的一个普遍的一个共鸣,同样的一首诗你懂我也懂了,这是人性的一个共鸣。

  艳佳:那么在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误解,大家可能理解的时候是在字面的理解,而不是真正地理解整个字面背后的意义。

  王海英:我想到了这样的一句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我们通常都是从负面角度来去理解它,来去批判它,这个各有各的位置,要尊重君的位置,要尊重父的位置,怎么怎么样。其实这句话的原意说的是:为君、为臣、为父、为子各有各的这样的一种责任,每个人无论你做什么,把自己的职责尽好,每个人不可能都做一样的事情,都做皇帝、都做君主、那是不可能的,它总得有社会不同分工,都把自己的社会角色扮演好,这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人们对于这些东西,有的时候不能从字面意思理解,而是要回到当下那个具体的语境下,去真正理解这句话本身的含义,这样的话它才能对今天有所启示,若不然我们就会站在今天的角度去批判,这是宣扬等级,为统治阶级服务。用这样的一种观念理解这个问题恐怕就会走偏。

  杨扬喜:王老师说的这我产生了一些共鸣,就是说我平时在工作中这个方法还是不对的。怎么说呢,恐惧源于未知,可能孩子不愿意学,对这个东西排斥,主要是因为他不知道它是一个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它对于我今后的人生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没有说清楚,我只是告诉他这个好、这个好、这个好,你得背、你得背、你得背但我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

  王海英:这个吧有的时候老百姓会说这样的话,说“一个人有知识没文化”。文化和知识不能混到一起,有的时候文化是需要通过知识来去提升文化的,但是你不能就停留在知识的这个角度,对于孩子来说,背诵这个东西其实就是掌握了一个知识,它其实潜移默化它是对人文化素养的一个提升。假如我们就停留于知识的话,那我知不知道这有什么用啊?它其实对人的影响是生活境界、生活层次、眼界、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不简简单单的说这就是一个知识性的掌握,我学会了它、我背了它、得了高分、我上了大学。我们现在的教育好多时候都是强调知识,

  艳佳:为了学而学。

  王海英:对,强调知识,忘了知识背后,它其实它传达的是文化,而文化这件事才是最重要的。那什么是文化?文化它是一种人文的素养,不是你对客观世界真理性的一个认识,而是说你把这个认识放到我自己的这种我的生活的境界、我的思维方式、我的价值取向方面,我有合理的价值取向,这些东西是我举手投足当中能表现出的,是我待人接物能表现出来的,不是说答了卷子,我得了多少分,我能(体现的),这个不是衡量结果。所以知识和文化如果今天混同到一起的话,人们就会觉得知识最重要,得了高分最重要,那么多得了高分的人,最终,可能有些人会危害自己、危害社会、危害家庭。没知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他可能有很深的人文素养,待人接物他很注意,所以说它俩之间的关系也很辩证。

  艳佳:现在我们有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一位网友说:“我自己认为,传统文化封闭得太久了,都是农耕文化,非常的保守,我觉得传统文化不能够与时俱进了”。这个观点大家怎么看?

  赵爽:我觉得还是与时俱进的。我觉得它挺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说,传统文化中有礼仪,那么这个“礼”字,我觉得在待人接物的时候都存在这个“礼”字。就打比方说我接起电话,我觉得跟这个人打电话都觉得很舒服,我觉得这就是“礼”的影响我认为,有的人可能接起电话甚至就是你都想发火,那就是证明这就是礼的不好的体现。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一直都影响着我们,并不是说传统文化已经封闭起来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杨扬喜:虽然说传统文化它是产生于和现今不同的一种文化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当中,但是我觉得它是经过几千年来咱们的古代先哲们他沉淀下来的一些东西。

  王海英:传统文化本身它不是一个固态的东西,这一堆一块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本身发展的过程中它就不断的融合了时代精神,甚至是融合了异质文明。你就比如汉朝有一个很著名的一种新生事物就是石狮子。我们今天一谈到中国的传统建筑就会想到雕梁画栋啊、红漆大门啊,尤其是门口站岗那个非常威严的石狮子。这石狮子你要是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农业社会的石狮子它是卷毛的,卷头发的石狮子,这多奇怪啊,这个因素,这种文化形式,多奇怪啊,中国人的头发是直的,狮子本身的毛发它也不是卷的。卷毛的石狮子哪儿来的? 

  艳佳:为什么是卷毛的啊?

  王海英:为什么是卷毛的啊?

  赵爽:这个真不知道,就知道是一公一母。

  艳佳:有的下面踩个球或者这边有一只小狮子。

  王海英:但是卷毛狮子这个卷毛的因素是从哪儿来的呢?有人考证,据说是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张骞出使西域,西域各国作为一个回赠的礼物把这个石狮子带回来了。还有种说法是这个石狮子是佛教早期的法器,随着汉朝佛教传入中原传入我国,石狮子也进来了。无论如何,不管途径是什么,卷毛的石狮子不是我们故有之物,而是吸收了异质文明的东西。我说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它是不断的根据时代精神的变化,根据其他文明文化的刺激,而不断在生成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传统文化,肯定有一些内容它不符合我们今天人的生活习惯,比如男女授受不亲,农业社会讲究男女授受不亲, 男的女的交接东西的时候不能直接递,我把东西放在那,你来过来取,这手不能碰到手,这叫授受不亲,那这个授受不亲是为了干啥啊?它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恐怕是。它还是为了注意人的生命,不是要一定要压制人,但是发展到现在,它恐怕就成为一种压制人的生命的一种文化礼节规范。

  艳佳:现在可能不太能够理解了。

  王海英:对,不太能够理解,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变化啊,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家庭要稳定,夫妻要和谐,要和睦,这个它是不变的,所以说这个文化的义理在各种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艳佳:而且还有不同的解释。

  王海英:对,而且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一定要要执着于那个表现形式,而忘了文化背后的义理那就糟糕了。刚才赵爽就谈到了“礼”这个问题,她其实说到点儿上了,这个文明文化的一个最外在的一个表现形式、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其实就是“礼”,就是礼仪的“礼”,讲礼貌的“礼”,那人是善良的,人性是善良的,或者说人是有道德的,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出来啊?这个“礼”就是最明显的一个表现,所以“礼”是人的一个外在表现,古代有古代的礼,今天有今天的礼,但无论“礼”的形式如何,它表达的都是人性的善、人性的那种美好、人性的那种超越,所以这个传统文化它有农业文明的特征,说的是一种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我们今天不一定要拘泥于或者说执着于那种外在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根据文化的内在义理,文化内在的理是合理的,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理创造出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所以文化它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发展传承,所以后来习近平总书记他就讲,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艳佳:在现今的时代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它会发挥到不同的作用。

  王海英:它有不同的要求,它会根据不同的要求我有新的文化形式产生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文化今天依然还应该为我所用。

  艳佳:刚才听了几位嘉宾的共同阐述让我也感觉到了,那经历了几千年历史文化检验过的传统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一种强大的力量,一个民族真正的文化精髓它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站当今时代的高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我们要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焕发光彩,理解祖先的思想,用科学的眼光重新的来审视传统文化的意义,让世界理解中国。

  好特别感谢今天三位嘉宾能够做客我们的直播间,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本期的《有理讲理》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本期节目总监制尹华,监制于显志,策划王林、金可红,节目助理郝滋丽、赵晨竹,主持人艳佳再次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草根宣讲员,用朴实直白的语言,讲述身边的吉林故事

权威理论家,关注理论热点疑点,解读国家的政策理论

我们一起,只为给你答疑解惑!

播出频率:FM91.6 AM738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播出时间:每周六17:30——18:00

欢迎关注本周六我们的精彩节目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738有理讲理

第一时间了解更多节目精彩内容

W020160606563327821011.jpg

收 藏
分享到:
评论
视频信息

发布时间: 2016-11-14 15:37 来源: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新闻-热门视频

相关视频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