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光影视界 > 融媒体 >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738有理讲理》第24期:创新精准模式 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融媒体 齐智 2267510

报料电话:0431-8673696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光影视界 > 融媒体 >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738有理讲理》第24期:创新精准模式 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主持人: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有理讲理》,我是雨霏。

  刚刚过去的10月17日是我国第三个国家扶贫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活动作重要指示,他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而截至2015年末,我国还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才能确保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呢?今天的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三位嘉宾,一起来聊聊,他们分别是关心扶贫事业的学者,积极带领村民致富的好村干部,还有努力脱贫成功的村民典型。

  我们先来认识下: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民族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劳动和社会保障系副主任,李文祥。欢迎李教授!

  李文祥: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松原市长岭县山湾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高万友,欢迎您!

  高万友:雨霏你好,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高万友!

  主持人:欢迎高主任再次到来。

  主持人:松原市长岭县山湾村村民刘德福。    

  刘德福: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刘德福。   

  主持人:欢迎三位!今天我们要探讨如何实现脱贫,我想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我们能称之为脱贫成功了?

  我们先请刘德福大哥来说说,您的切身感受。

  刘德福:能吃饱穿暖,有个稳定的收入,就算不贫困了。

  主持人:那这是形象化的描述。教授,从理论上来说,我们所说的成功脱贫,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

  李文祥:指标,大家往往想象为一种数字,是这样的。因为数字更简单、简明,让大家一目了然。

  比如说2011年的标准,中国的标准基本上是人均收入2300元左右,2014年基本上是2800元左右。但是,数字,尤其是货币,还有一个购买力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实际上还有一个更贴切的标准,就像刚才刘大哥说的,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在现行的标准下,当时的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个标准是更贴切的标准。

  主持人:那要想脱贫就要对症下药了。刘大哥,您家之前造成贫困的原因是什么呢?

  刘德福:主要原因是两个事赶到一起了,孩子操办完婚事,我又长了一场病,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就是这两种。

  主持人:教授,您专门做过扶贫工作的调研,就您了解,在我国的贫困人口中,像刘大哥家这种情况多吗?另外还有哪些原因?

  李文祥:这个情况其实很普遍,不仅我省,就全国范围内来看,都是这样的。前两年有一个统计,因病致贫的人口达到42%,这个量非常大。另外,在农村由于传统和习惯,结婚,一个家庭十年、二十年的收入都拿出来了。另外,还有因学致贫的。因为上学导致贫困的,以前非常多,但现在越来越少了,国家在这方面加大了力度。

  主持人:奖助学金...

  李文祥:另外还有很多,比如说因为残疾,因为自然灾害,不适合生产、生活。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个人的原因,比如说懒惰,不上进,消费上属于大手大脚,不知道如何理财。

  主持人:这些就是主观问题了。有数据统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扶贫工作使近7亿人口摆脱贫困,那过去我们的扶贫工作都是采取哪些方式进行的呢?

  李文祥:可以大体分几种,一开始的时候以什么为主呢?以救济为主,而且很多贫困通过救济是能解决的,比如说新农合各个方面上来之后,比如说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等等,包括大学绿色通道,这都解决了。但是中国现代的扶贫存在一个现象,叫“双高”,脱贫率和返贫率“双高”。就是说,政策一上来,大家都脱贫。政策一下来,全部返贫。

  主持人:这是什么原因?

  李文祥:这个原因是发展动力不足,发现问题之后,缺少贷款就给贷款,缺少种子就给他种子,甚至没有牛羊,我们给他种牛、种羊。一旦政策来了之后,大量的资金来了之后,物质来了之后,他们按照正常的贫困标准一看,我家有两头牛、有五头羊、几亩地。尤其是当年来看,没有问题,农民收入肯定是在2800元以上,但是他缺乏经营的能力,那么,一年以后,他把种牛、种羊都吃掉了,或者是由于经营不善,一些小的产业倒闭了,他迅速进入了贫困,甚至是比原来还要贫困。

  主持人:那刘德福大哥您刚开始接受帮扶,他们采取什么样的办法的呢?

  刘德福:最初的时候,缺医少药了,就是缺什么给什么。再就是种地的时候,村上给买点肥、籽,缺米就给买米、买面、买油,以前是这种。

  主持人:其实也就是教授所说的救济式的,也就是“撒芝麻盐式”的。那现在咱们脱贫成功了,这次采取的是什么方式呢?

  刘德福:现在挺好,把房子都盖上了……

  高万友:他们家原来住的是土房,后墙都已经要倒了,今年盖了个40平的房子……

  刘德福:农合都给我交上了,最起码地里给拉上电、打上井了,不用靠天吃饭了,可以有个最低的保障,饿不着了。

  主持人:心里也有底了吧?

  刘德福:心里也有底了。

  主持人:踏实多了。

  高万友:另外,他家孩子,我们给介绍去饭店学厨师,让孩子增加收入。从我们村大范围内来说,农田都扯上动力电,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我们是吉林西部,十年九旱,如果土地可以得到灌溉,自然能增加收入。剩下像刘德福这种情况,我们帮他协调一眼电机井,打到他家地里了,发展井旁农业,小菜园之类的。地,整体上都可以得到灌溉,保证他不能受灾、不能受旱灾。

  另外,提供一些公益性的岗位,(这是)作为我们村来说,小范围来说,公益性岗位不见得那么准确,我们村有几个文化广场,其中有一个广场就雇他打扫卫生,清雪,一年有几千块钱的收入,他就没有问题了,他有长期、稳定的收入。再就是,他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是免费给交的,真要有病的话,还有大病救助,主要是从这几块。

  主持人:像高主任说的,针对刘大哥家的实际情况采取的这些帮扶办法,其实也就是我们所倡导的“精准扶贫”了。习总书记也讲过,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六个精准”中,有对象的精准,方法的精准等等,做到“精准”的重中之重,几位觉得应该是什么呢?

  李文祥:精准扶贫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是方式、方法的精准。我们说鉴别贫困人口,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只要认真、细致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是可以鉴别出来的。问题在于,鉴别出来之后用什么办法。

  一方面,在于中国动员了巨大的力量,包括社会力量来做这件事情,这是我们所说的正向的、积极的能量。其实,里面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手段,扶贫的手段要精准,这个精准的实际上是最难做的,而且也是考验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用心程度,和反复锤炼方法的熟练程度。这个精准扶贫的特点在于,一定要是形式和方法多样,不能拘泥于以前的那样,习惯“一刀切”,喊出一个标准口号,不是那样。其实,“精准扶贫”非常好了,“精准扶贫”是一个口号,但是内涵包含了内在各种各样的精准。

  主持人:也是我们说的,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李文祥:对于贫困地区来讲,更重要的不是补短板,是要找长板,要着它的优势。因为补短板永远是你的弱点,充其量是补齐了,但你没有优势。长板理论,对于贫困来讲很重要,即使贫困地区,你也可以找到他的优点,这样对于造血性扶贫才有价值。

  主持人:高主任,咱们村的精准扶贫都有哪些做法,是咱们自己觉得也不错的呢?

  高万友:作为我们村,往往不赞成让他们去创业,因为他们创业的意识,首先不行。如果硬是让他们整,他们也整不好。往往,我们让他们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专业技术人才。外行永远领导不了内行,他本身都不懂,对这个行业都一知半解,他绝对创不好业,他不知道哪个是着重的管理项,应该是什么决定着成败。所以说,我们往往尽量找能人,有带富能力的人。首先,村干部,看你能干点啥,能带动起来谁,你能管了谁,怎么能跟着你,你把他改变了。再就是党员,这些合作社。以前就成功的人,让他加入合作社,跟着人家走,看着人家怎么办,让他学着。直到,他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上,做的非常好了,到时候你不让他创业,都不行了。

  我们有一个情况,搞仓储物流的,小商品批发。有一户贫困户,两口子打工,天天开着小货车,到各个商店去送货,小商品批发的渠道慢慢就懂了。现在两口人搞了,不用别人,自己家现成的农村房子,可以搞这个。

  他首先在推销员的岗位上,他做的好了,他才能再进行下一步创业。单独让他创业,他没有进货渠道,销售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说,对于他来说太难了,用别人的平台去练手,练好了以后,可以驾轻路熟的,自己就走了,这是有能力的人。

  再一个,跟他讲道理,我是这样说的,你应该办一个稳定的折,咱家家都有。不要求别的,不要卡,就要折。保证每个月,无论多少,都能存里点钱……

  主持人:学会理财……

  高万友:他久而久之,存钱这个东西也上瘾,他会觉得“哎呀,我的财富又变多了。”到月的时候,不存钱感觉不太得劲,这样可以增加节俭的意识。有些东西算的不好也不行,这个月挣了三千块钱,我花三千块钱,你相当于一分没挣,你真正能攒到的,在有自然灾害的时候、有个大事儿小情的时候,能拿出钱来,这才算真正的行。不然,挣的再多,都用了、都挥霍了,没用,都消费了。所以说,还得让他学会节俭。

  说句实在嗑,我们村干部,包括我也是,我也有工作服,往往一般都是在车上带着,我穿上这个跟他们一样,什么活都干。一般的人好像没有,老茧,这样的都是,一层硬皮。因为什么?咱们得说到做到,得身体力行,告诉他,你说这个事不行,我来,我伸手就比你做的强,你看着,你得琢磨怎么能行,如果你能达到我这种程度,自然就行了。首先你挣的工资高了,下一步就该琢磨别的事了,工资高了、熟悉了,这个事没有什么难的,我一样能干好,那样就会有自信,他就可以自己往前走,这是在有劳动能力的方面,从思想上解决。

  剩下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只能就是合作社给他股份。现在我们村正在研究什么?想利用农民的庭院,房屋顶上安装上太阳能尺板,直接接入本屯的变压器里边,不用走能源局的指标,就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收入。我们村的“精准”,只能是逐户研究,这一户适合哪种扶贫方案,村委会集体研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主持人:看来要致富,有个好的带头人,好村干部也很重要啊!而且虽然都是精准扶贫,咱们山湾村针对不同的对象,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有一些做法比较创新。那无论是高主任平时的工作实战,还是李教授的学术调研,我们发现扶贫过程当中,遇到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李文祥:简单的来说,一个人要想不贫困,要想做一番事业,其实需要三个层面的要素:

  第一个,经济要素层面。我们有形看到的,需要资金,需要一些资本的生产资料,需要一些厂房等等,这个是最表面的。

  第二个,需要经营者本身具备经营能力,管人、管钱,进行市场开拓等等,得需要有。

  实际上,这些能力给人感觉,有了基本的经济要素,有了基本的管理能力就能成功了,其实经济要素和管理要素都不是主要的。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东西,大家往往忽略了,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就像你说的,如果你人行,你没有经济条件,没有管理能力,你一样能够创造经济条件,你一样能创造管理能力。就像那句话,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能上。有的人是有条件,也得把条件浪费了,而这个东西是哪两个因素:

  1.贫困习惯;2.社会排斥。

  这两个原因是贫困者最难以克服,也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但每每在内心深处影响着他。致使我们即使给他经济条件了,培养管理能力,他仍然不能脱贫的原因。这种习惯,没有特殊情况,没有特殊的办法,如果不解决它,会伴随他一辈子,仔细分析一下中国的贫困人口,尤其是哪种非因病、因上学的贫困人口,他一定是有一个习惯,只不过是多少而已。而成功者,他一定是没有这个习惯的,无论他是小成功,还是大成功,都会这样。

  再有一个,大家还没有注意的,是社会排斥。社会排斥的概念也是国外提出的,其实很简单。我们会发现,这个社会中总是有一部分人,他处于社会的边缘状况,总是被社会的主流所排斥。比如说经济排斥。就业,现在就业要技能、要文凭,但是总会有一些人没有技能,那么就业市场对于他来讲,就把他排斥了。搞营销、做什么,他需要去开拓市场,需要去进行人际沟通,但是有的人认识人少,不认识谁,或者说也不善于去经营各种关系。他在营销的过程中,还是被人排斥,这种关系没有。同样推销产品,他的产品就卖不出去,别人的产品就可以卖出去。这种情况,总会有一部分人在社会中被排斥到角落,而且这些东西的本身,人们意识不到,人们总觉得你不努力,其实这是客观存在的。而对社会排斥的这种现象,如果不解决,自身的贫困习惯不解决,你给他再多的人、财、物,只能说是风险越来越大,比如说贷款10万,等于是赔了10万,贷款100,等于是赔了100万。

  而这两个问题,恰恰是需要解决的,“精准扶贫”必须把这两个问题提出来,进行有效的针对,就像治疗一样,你才能真正的让这部分人群,或者说未来的贫困群体,只剩下这部分群体了。因病的问题,基本上可以通过国家的财力上升,是可以解决的。这部分人是自身的问题。

  高万友:我听过这样一个人,以前评成份,咱们是贫农,现在再评成份,咱们还是贫农。

  主持人:这玩笑话听起来,就完全没有摆脱贫穷的欲望。那对这种情况,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李文祥:我们做过试验,用一种叫“社会工作”的办法。原来都是“学雷锋”做好事、志愿者,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助人的行为,他实际上是专业的助人,不是有想法、有热情就做了,他是有一套自己的技能,比如说他具有心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经济学知识。

  在白山我们做试验的时候,有10户贫困的农户,怎么让他脱贫?我们把他组合起来,成立合作社的组织。在这种情况之下,再引入外面的投资,扶贫的话,得做一件事业,做一件事业是需要成本的。正好村以外的一位想在村里做投资,因为在长白山脚下,可以做旅游,他进行了投资。投资之后形成了一个效果,我租10户贫困农民的房子,你就在房子里面,我把你的房子打造成,这家做豆腐,这家烙煎饼,这家酿酒。

  主持人:做成民俗旅游,旅游扶贫。

  李文祥:对,就是做成这样。这样的话,如果让农民自己做的话,就像我刚才说的。第一个,他可能懒惰,他不愿意做;第二个,他想做,由于社会排斥,他没有能力做,我去跑个批件,他要办成这件事情的话,可能得一年。尽管社会服务态度好了,但是说不清楚,跑来跑去,很难。我们成立组织之后,有人专门可以办这件事情,就是专门有人帮他办了,领着他办,他就熟悉该怎么做,包括营销,各个方面的社会网络,带着他,他就认识了。我领你们认识,你们自己就熟悉了,到恰当的时候,我们这帮人撤出来,他们就正常运转了。

  这种情况之下,让贫困人口上了一个“实验室”,我在这可以练着,既能练着又没有风险,而且他会不断受到的受到外界的刺激,比如说不断的有盈利。这个办法必须得本土化,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把当地政府也加进来,不断的用各种办法讲、开会,实际上就像做思想工作一样。久而久之,村民的觉悟,不要忽略村民以为他们条件差,其实不是这样的,一旦有社会的介入,从观念到习惯,他已经脱胎换骨了。

  我们觉得这个案例还是一个局部,但是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

  主持人:这也是一种扶贫的创新模式。

  李文祥:目前来看,是最新的模式,还是在探索阶段。

  主持人:我们说扶贫也绝对不是单纯的社会救济。这在我们的扶贫理论中,也就是扶贫先扶“zhi”,一个是志气的志,还有智力的智。那么未来,高主任对咱们村的扶贫工作还有哪些打算?

  高万友:我认为还是靠发展,能人带富这块,我认为是比较好的策略。可以用扶贫资金,我们发改局有这种扶贫资金,可以用这类扶贫资金,而且这些人能参与,在家跟前的,能参与进去的,村里也放心,保险一些。所以说,还是得靠能人带领这些人去发展产业,靠产业,让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一些人致富,增加一些工作岗位,才能保证这些人持续的脱贫。

  李文祥:而且还得是集体经济发展,让贫困人口活的有尊严。

  主持人:今天聊了这么多,那我们回到节目开始的问题上来,到2020年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三位觉得有信心吗?

  刘德福:我认为我们村是没有问题的。

  高万友:我们村没有问题,有信心。

  李文祥:就中国而言,不是问题。一方面是整个国家的富强,整个国家本身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场,无论在就业各个方面,都有强大造血功能。

  另外,现在的“精准扶贫”,各种各样的措施,个体、微观高度,也会持续的产生帮扶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我们都具备这个条件了。所以说2020年,非常有信心。

  主持人:嗯,相信在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帮扶下,在贫困人口的自身努力下,不断创新精准模式,我们一定可以合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好,再次感谢李教授,高主任,刘德福大哥做客我们的节目。本期有理讲理到这里就结束了,节目总监制尹华,监制于显志,策划王林,金可红,节目助理郝滋丽,王睿旸,主持人雨霏感谢大家的收听,下周六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草根宣讲员,用朴实直白的语言,讲述身边的吉林故事

权威理论家,关注理论热点疑点,解读国家的政策理论

我们一起,只为给你答疑解惑!

播出频率:FM91.6 AM738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播出时间:每周六17:30——18:00

欢迎关注本周六我们的精彩节目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738有理讲理

第一时间了解更多节目精彩内容

W020160606563327821011.jpg

收 藏
分享到:
评论
视频信息

发布时间: 2016-10-31 16:43 来源: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新闻-热门视频

相关视频

热门视频